敬畏之心演讲稿

发布时间:2021-08-13
敬畏之心演讲稿

  常怀敬畏之心,使自己的内心与外在和谐,使人与人,人与自然,人与社会达到和谐!下面小编为你介绍关于敬畏之心的演讲稿,希望能帮到你。

  敬畏之心演讲稿篇一:对文明,常存敬畏之心

  文明是人类历史沉淀的认知,是社会公序良俗的结晶,是一种契约精神,是一种权利意识,是值得我们敬畏和遵循的普世价值,

  中学德育节开幕式学生演讲稿:对文明,常存敬畏之心[智库|专题]。康德说“在这个世界上,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:一是头顶璀璨的星空,二是心中高尚的道德律。”文明就是我们精神的璀璨星空,它深邃,令人仰望;文明就是我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,它庄严,令人敬畏。

  “礼,天之经也,民之行也。”文明是我们的责任,是二中学子的使命。它可以是仁爱、诚信,是正义、大同,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;也可以是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个人品德,是社会各界遵守的模范,

  演讲稿《中学德育节开幕式学生演讲稿:对文明,常存敬畏之心。但对于青年学子而言,对于二中青年学子而言,它就是自重自省,是自警自励,是“吾日三省吾身”;它就是敬畏校规、敬畏校纪,是敬畏行为、敬畏习惯,是我们对学习、对生活、对人生常存的敬畏之心。它可以很大,是我们头顶仰望不到尽头的浩瀚星空;它也可以很小,是我们日常践行的点点滴滴。佩戴校牌,遵守秩序,是敬畏;就餐时不插队,就寝时不吵闹,是敬畏;热情礼貌,积极问好,是敬畏;不说脏话,不乱扔垃圾,是敬畏……它时刻鞭策着我们,时刻警醒着我们。

  对文明,常存敬畏之心,是“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”的克制;对文明,常存敬畏之心,是“不患位之不尊,而患德之不崇”的慎独;对文明,常存敬畏之心,是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”的坚守。

  “故家国今日之责任,不在他人,而全在我少年”“故二中文明之责任,不在他人,而全在我二中少年。”正如张校长在新学期致辞中所说:“淘汰者规避责任,平庸者应付责任,优秀者践行责任,卓越者争担责任。”争当文明二中少年,就是我们对二中的责任,更是我们对自己的责任。

  让我们从这次德育节开始,讲文明语,做文明事,常存敬畏之心,争当文明少年。

  敬畏之心演讲稿篇二:国旗下的敬畏

  老师们,同学们:

  大家早上好!今天,我这个小小的主任在这么大的场合下讲话,心情十分激动。我讲的话题也比较大——谈谈学生敬畏意识的缺失。

  什么是敬畏意识?敬,就是尊敬,敬重;也包括做事情严肃认真的态度。畏,就是畏惧。敬畏意识就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持有的一种敬重和畏惧心理。包括敬畏生命、敬畏自然、敬畏规则、敬畏他人等。

  很难想象,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尊敬的对象,又没有畏惧的对象,那将会做出怎样的过激行为。2008年10月,国内接连发生了三起弑师案:山西省朔州市二中23岁的教师郝旭东被学生捅死在教室。浙江省缙云县31岁的女教师潘xx被学生掐死在家访途中。中国xx大学43岁的教授程春明被学生用菜刀砍倒在讲台边,不治身亡。

  弑师案中的三个学生就是丧失了敬畏感的人。首先,他们缺乏对教师的尊敬之心,其次,他们缺乏对法律的畏惧之心,再次,他们丧失了对生命的敬畏,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,也蔑视了自己的生命。

  所以敬畏之心对人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,有助于规范和约束人的言谈举止,可以让人多施善行,少做坏事;可以让人善待他人,善待自己;可以使自身的心境和谐,进而使社会和谐。敬畏在某种程度上,就是我们生存的底线。

  弑师者毕竟是少数,是个别案例,然而当今学生敬畏意识的缺失的确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态。不敬重老师者有之,不尊重长辈者有之,考试作弊者有之,用硫酸泼动物者有之,破坏自然环境者有之,投江跳楼自残者有之。这些都折射出当代学生的敬畏意识正在弱化甚至缺失。因为没有敬畏,所以没有信仰,没有寄托,只有空虚和寂寞;因为没有敬畏,所以恶搞经典的现象蔚然成风;因为没有敬畏,所以国旗下讲话也能笑场;因为没有敬畏,所以,崇高贬值,游戏人生、快感至上……无畏者无罪,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,借用韩少功的话说:“圣徒和流氓,怎样都行。”

  更糟糕的是,既然无可敬畏,那就会很自然地导致崇尚自我,似乎除了“我”,其他的都不在法眼之内,因此今天成了个性张扬的时代。似乎每个人都力求最大限度地展示自我,于是“不走寻常路”“我的地盘我做主”“鄙视你”成了经典格言。这就不难解释早些年的“芙蓉姐姐”为什么会迅速窜红网络了。贴切一点说,“芙蓉姐姐”是被北大清华的学子们在网络上捧红的。北大清华这些本该目空一切有着优越感的学子为什么会对“芙蓉姐姐”推崇备至呢?看到过芙蓉姐姐的人都知道,能力与相貌肯定不是主要因素。那是什么呢?我认为是“芙蓉姐姐”身上特有的东西——崇尚自我,一种近乎自恋的自我崇尚。在她眼里她的一切都是优点,都是优势,我们找不到她对前途的任何悲观和畏惧。正是这种极具个性、及其张扬、无所畏惧的自我展示,才吸引了学子们的目光。但这绝不是真正的不凡。

  相反,圣人、智者,之所以不凡不朽,是因为他们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。万物众生,都值得我们敬畏,从一朵向阳的花、一棵跳舞的草,到一只蚂蚁的力量。黑人阿里因为敬畏每一个对手,成长为一代拳王。物理学家霍金因为敬畏生命,成为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。我们只有敬畏自然,才不会成为自然的威胁进而受到自然的惩罚。

  所以,重塑当代学生的敬畏意识,是当前创建和谐社会之必然要求。而社会、学校、家庭应共同承担责任。

  敬畏意识的形成首先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。我国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,通过各种德育方式,唤醒当代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,将其内化为一种道德力量。我们要借助科学教育,让学生感知生命形成的艰难,从而认识到生命的崇高,敬畏生命。我们要重塑师道尊严,使学生养成孝敬、感恩之心。我们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,及时疏导学生不良心理,提高学生心理素质。敬畏之心的形成始于家庭,始于少年,所以家长更要承担重塑敬畏意识的重任,要让孩子在生活中磨练,在挫折中成长。

  怀有一份敬畏,我们这些偶然闯入这个世界的人,才会反思自己的境遇。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心存“尊敬”与“畏惧”,不盲目地自大自傲,能够更加虔诚地做事,更加有责任感地活着。

  我的讲话完了,谢谢大家!